学区房信仰崩塌?成都正在重写教育规则TopBull。
成都学区均衡化新进展:多所名校落地招生。
成都教育新政解读:学区调整、名校开学全梳理。
成都教育大动作!超10所名校新校区9月启动。
凌晨三点的学区房战争:当教育公平撞上土地财政的魔幻现实2025年4月,成都某二手房交易中心灯火通明。中介王哥刚挂断电话,屏幕上弹出消息:阳光365小区单价跌破2.8万,较三年前4.37万峰值回落36%。他苦笑着对同事说:“学区房信仰的降温比想象中更快。”这种场景,正在成都多个学区悄然上演。
教育集团扩张的“连锁反应”高新区教科院附小西区与天府四街南侧小学合并为“一校两区”的消息TopBull,引发家长热议。看似双赢的布局暗藏矛盾:合并当天,周边某新盘均价上调8%,而原教科院西区划片内的老旧小区挂牌量激增200%。有家长在问政平台吐槽:“接送路线变成长途跋涉,家长被迫化身‘专职司机’。”
某教育集团校长坦言:“集团化办学常被简化为挂牌共享,实际是师资轮岗与课程标准化。”这种模式被戏称为“奶茶加盟式扩张”——名校招牌快速复制,但师资流动仍依赖行政指令。
十年等不来的学校与荒诞的阶层焦虑天府半岛业主李先生翻出2013年购房合同,开发商承诺的学校用地至今仍是荒地。而攀成钢片区的万科金润华府业主们,正为争夺成师附小名额陷入争议——一封公开信要求“优先保障长期居住家庭”,折射出教育资源争夺背后的阶层焦虑。
数据对比揭示割裂现实:2025年成都中考重点率约45%,但头部学区房溢价仍超150%。盐道街小学对口的老旧小区单价突破7万/㎡,直逼金融城高端住宅。家长群体呈现两极分化:部分人坚信“学区房是最后的教育红利”,另一些人则转向教育均衡化试点区域。
政策重拳下的学区房“祛魅”青羊区新政明确:2026年起小升初入学需满足户籍与产权双重条件,直接削弱“老破小挂户”价值。与此同时,教师轮岗制在锦江生态带试点成功:薄弱校重点高中升学率三年提升17%,证明师资流动比单纯挂牌更有效。
改革遭遇阻力:天府新区C学区合并计划引发业主抗议TopBull,核心矛盾在于“划入安置房片区可能影响房价”。某中介透露:“政策出台后,部分小区挂牌量激增40%,业主降价抛售意愿增强。”
土地财政与教育公平的深层博弈成都教育部门官员曾直言:“每所学校挂牌日,就是周边地价重估时。”数据显示,2024年成都土拍收入中28%用于教育配套,但资金分配呈现区域差异:高新南、天府新区等开发热点区域占比超六成,而龙泉驿等片区教育投入相对滞后。
更深的矛盾在于价值认同撕裂。当七中育才与安置小区划入同一片区,高端盘业主在政务平台抗议“教育资源稀释”,获赞最高的回复是:“教育公平需要制度保障,而非人为设限。”
未来十年:教育平权的理想主义实验成都正在尝试打破“房产-学位-阶层”的固化链条:
多校划片试点范围扩大至32所学校
指标到校比例提升至60%,弱化中考“一考定终身”
民办校摇号全面落地,掐尖招生成为历史
叠加人口负增长趋势(2024年成都新生儿同比减少7.8%),市场逻辑悄然生变:传统学区房成交量下降45%,而青羊新城等均衡化区域房价逆势上涨12%。
当教育回归民生本质2025年成都教育市场的黑色幽默,发生在某顶级学区房拍卖现场——流拍的房产中介自嘲:“以前卖的是学位溢价,现在只能强调生活便利。”
这场持续二十年的学区房狂飙,终将随着教育去资本化进程回归理性。当名校校长带队支教薄弱校成为常态,当安置房孩子与高端社区子女同堂学习,或许我们终将理解:教育公平是城市文明的基石,而非房价博弈的筹码。
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