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特朗普政府对俄政策转向,北约秘书长吕特在华盛顿的发言席上,对中国和印度挥舞起了大棒牛客栈策略,“购买俄罗斯原油将遭到二级制裁”。为此,印度外交部发言人贾伊斯瓦尔高呼“警惕双重标准”,印度经济界却悄悄讨论着“转向巴西石油”的预案。印度两面逢源的日子怕是过到头了。
7月17日,印度石油部长普里面对记者镜头强作镇定:“我一点也不担心,我们有40个供应国替代俄罗斯!”可就在三天前,印度炼油商们紧急评估的却是另一组冰冷数据:35%的石油进口依赖俄罗斯折扣原油。如果俄油断供将导致印度国内油价暴涨23%,通胀率突破7%警戒线。这种“嘴硬心慌”的撕裂感,暴露出印度经济结构的致命软肋。没有战略缓冲的能源命脉,如同悬在钢丝上的水桶,稍遇风暴就会倾覆。
中国面对同样威胁却稳如磐石。中俄4000万吨/年的原油管道如同埋入地下的“能源动脉”,不受海运制裁影响;人民币结算体系已覆盖83%的能源贸易,在美元霸权中凿出安全通道。当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“反对非法单边制裁”时,背后是完备的能源自主体系和金融防火墙在支撑。
那么,印度为什么做不到?
2023年上合组织峰会上的一幕颇具象征意义:莫迪高调主张“削弱反恐合作条款”,试图将议题转向孤立巴基斯坦;金砖扩容时又暗中阻挠伊朗准入,只为讨好美国。这种战术性投机彻底消耗了战略信任。如今俄罗斯副外长鲁登科虽表态“愿重启三方机制”牛客栈策略,但俄方智库私下表示,印度把外交平台当菜市场,只挑便宜不付账。
更讽刺的是,印度多次幻想用“离间中俄”向美国纳投名状。殊不知特朗普政府早就看穿了。商务部长雷蒙多直言:“印度既想抢中国供应链份额,又不肯开放农业市场,世上哪有这等好事?”当美国参议院抛出500%关税法案时,84名议员联署的名单里,印度名字赫然排在中国之后。
北约秘书长吕特威胁“关注二级制裁”时,绝口不提一个关键事实:2024年欧盟进口俄能源支出达219亿欧元,竟超过其对乌军援总额。这种“只许州官放火”的双标,恰似当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对莫卧儿帝国的操控——用“自由贸易”撬开国门,再用关税绞索勒紧咽喉。
莫迪的“印度优先”口号在此刻显露出苍白本质。当菲律宾因反华被加征20%关税、利比亚战火中仍遭30%惩罚时,印度又什么资本置身事外?外长苏杰生曾鼓吹“多向结盟是智慧”,如今却陷入两难:如果屈服美国压力,将失去俄制S-400防空系统和廉价能源;如果硬扛制裁,苹果产业链外迁越南的剧本将加速重演。
当印度商工部官员偷偷联络巴西石油公司询价时,当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暂停对印新建管道谈判时,一个时代正悄然落幕。二十一世纪的大国博弈场,早已容不下机会主义者的侥幸。
中国的定力源于七十年代“四三方案”引进化纤设备时的清醒:技术可以购买,但命脉必须自主;印度的困境则始于“万国牌军备”的路径依赖——买武器时想着制衡,购能源时算着折扣,却忘了大国真正的筹码,从来不在货架上。
如果印度还打算左右横跳,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终将落在它身上。这个举措的历史意义不仅仅对印度有警示意义。中小国家在大国之间投机的时代已经落幕了。
思考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